0755-86168881
一万间合伙人小程序 一万间合伙人小程序
一万间楼市动态旧改信息

城中村改造的“广州样本”

来源:作者:admin更新时间:2023-10-27 11:25

01

10月24日,《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(2021-2035年)》《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(2021-2035年)》发布,拉开了新一轮城中村改造的序幕。根据规划,至2035年广州推进城中村全面或混合改造项目165个,其中全面改造150个、混合改造15个上,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。

这些村大概有135平方公里,相当于全市5年的建设用地量。如果“成片改造、整合周边低效用地”的模式能跑通,实际用地量将加倍释放,广州未来中心城区用地规模将实现纵深突破。按照一个村80万米的土地面积,拆除重建后提升容积率至3,将增加3.6亿平米的建筑体量。

图片

广州是新时期城中村改造的典型!

上一轮城中村改造,集中在2016年-2019年,借助国开行PSL的资金注入,当时多数内地城市将城中村改造纳入了棚改,有的城市一半以上的改造项目为城中村。目前,待改造项目所剩不多。不过,城中村规模最大,沿用“三旧”改造模式的珠三角,并未走棚改的路径。

因此,包括广州在内的珠三角,城中村改造仍处在亟待推进的阶段。但是,区别于棚改的政府征拆、招拍挂出让,“三旧”改造模式的最大特点,就是市场化主导,土地增值收益由原业主、开发商与政府共享。其好处是政府无需面对拆迁纠纷,但带来的问题却非常棘手:

一是,过度依赖开发商主导拆迁谈判,导致高价买单“钉子户”,抬高补偿成本,政府制定的征拆标准难以落实;

二是,市场化主导,政府有为之手不力,导致开发商和村民合谋,蚕食公共利益,即规划指标被突破,比如融资区容积率拉升,公共设施按规划落地困难;

三是,拆迁成本高企,规划指标被突破,公共设施不到位,导致城中村改造异化为房地产主导;

四是,房地产主导,外来人口不得不向更远的区域漂移。珠三角区域外来人口大概有4000万左右,占据常住人口一半。据统计,60%的外来租住人群向外迁徙,导致新的城中村产生。

包容性发展的问题突出!

五是,拆迁补偿成本高,土地收益分配向市场倾斜,导致地方受损。土地财政异化为土地金融,这是地方债务压顶的根源。

02

这些问题,也导致广州城中村改造推进慢,待改造项目规模大,而且改造成本居高不下。既有的模式锁定了未来的路径。新一轮城中村改造,尽管广州推进的规模较大,但面临的困境也大:

首先,剩下都是难啃的骨头。市场化主导,开发商必然选择经济价值大的项目,比如广州正在推进的50多个项目,都是前期测算能平衡、土地和房屋权属相对简单、历史遗留问题少的项目。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,历史遗留问题和违法建筑多,补偿成本高,投入资金难以平衡。

过去,民企主导,可以通过容积率突破来解决资金平衡难题。现在国企主导,征拆阶段攻坚克难的激励弱于民企。还要依法征收,严格按照违法行为发生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规定,给予统一的拆赔;再加上严格落实规划指标(做地、公建配套),普遍反映“算不过账”。

其次,珠三角城中村村民、村集体,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,就以“三来一补”,并在随后发展到当下的村级工业园模式,参与到城市化、工业化,分享到了包括出口、产业和房地产在内的多轮红利。可以说,城中村为载体的城镇化与政府主导的城镇化,是两条平行的路径。

一言以蔽之,珠三角的村民、村集体,不仅非常有钱,而且打心眼里知道,土地的价值很高,不能随意被征了。村民、村集体见证并分享了40多年的红利,权利意识强。前期部分村民已捕获这种红利,形成补偿不断升级的预期。因此,对纳入改造计划的村,村民补偿预期很高。

也就是,胃口被拉高了。

再次,广州的城中村与内地的城中村最大的不一样,就是产业集聚很突出,且为自然而然形成的特色产业模式。据统计,广州的城中村为20.48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,全市25%的公司企业、24%的产业园区,以及全市1/3的餐饮、购物、住宿等服务场所都在城中村。

图片

比如,天河的石牌村,是华南最大的IT产品集散地;海珠区康鹭城中村,是华南最大的布匹、服装全链条产业集聚地;白云区太和镇的大源村是闻名全国的“淘宝村”,形成以服装、化妆品、汽配等为的电商产业链;估值1000亿美金独角兽企业希音(英文名SHEIN),也在城中村。

城中村产业集聚、在城区点状分布的特征,天然具有产城融合、职住平衡的优势。很多外来人口、新市民的居住、生活、工作,“三位一体”地在城中村解决了。在当前就业压力巨大、预期转弱、成本敏感性空前的背景下,城中村低成本、接地气,无疑是缓冲压力的容纳器。

或者讲,打拼、创业陷入困境时,可以退到城中村。因此,城中村拆除重建,可能意味着“低成本、接地气”的生态受损,产业一去不复返。因此,此次城中村改造,提出产业型城中村打造“产业保育园”,搬迁的要做好承接园区建设。但是,留或搬迁,都可能损坏原有生态。

改造,可谓投鼠忌器。

最后,房地产还能否继续买单?上一轮棚改主导的城中村改造,说到底还是搭了上一轮地产上涨周期(2015-2019)的东风,由房地产买单,形成从“PSL-拆迁-卖地-偿债”的闭环,给改造提供了充裕的资金。当下,包括广州在内,房地产大周期下行,地产的广义库存要数年消化。而新一轮城中村改造,综合成本依旧居高不下,房地产还是不得不依赖的买单渠道。

图片

根据广州的规划,对回迁安置,历史文化保护,医院社区等公建配套设施,产业搬迁等,都要先行考虑和落地。而即便严肃拆迁补偿流程和标准,短期内成本也降不下来,最终还得靠规划提出的“净地出让”来平衡资金。但当下面临的形势是,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。

当然,广义库存较大的是外围区域,中心城区供地弹性小,为有效购买需求偏好中心区域,结构性的供给缺口还存在。但这几年,开发商回归中心区拿地,高地价在中心区盛行,新房产品“卷价格、卷赠送”,面世的地王项目实际售价屡屡低于吹风价,已经敲响了警钟。

03

按照广州9月25日印发的《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》(穗字[2023]13号),新时期广州的城中村改造,在模式上是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,强化了“有为政府”的作用。

最典型的是,优化成本核算与征拆标准,即通过明确统一的征拆流程和标准,实现政府对一级市场的把控,主导前期土地整理和征拆工作,不能放任市场讨价还价的、不规则不统一的拆迁,目的之一就是强化统一的拆迁补偿流程和标准,加强对拆迁成本的控制,从而避免前期拆迁成本太高,倒逼后期对回迁安置、公建配套设施空间的挤压,对容积率指标的突破。

比如,今年8月印发的《广州市统筹做地系列工作指引》中明确,“村民住宅合法产权面积超过280平方米的,超出部分建面不予复建安置或产权调换;再比如,签约率达到一定比例(比如95%)时,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表决,对未达成一致意见的,由村集体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。

另外,避免短时间内大拆大建和“运动式”更新。按照规划确定的分类分布策略,城中村改造按2025、2030、2035年度明确项目推进时序安排。优先推进涉及“十四五”规划近期发展重点、历史文化保护、战略发展区域、重点功能片区、枢纽门户、交通干道等的城市更新项目。

图片

也就是说,优先推进成熟的项目。条件不成熟、补偿要求不合理的,暂缓推进甚至不列入3年或5年改造计划。

所谓成熟,就是通过做地模式、片区改造和统筹平衡,可以实现资金平衡的。前面讲了,现在多数城中村改造项目,单个村改造,资金一定难以平衡。那么,就实施片区统筹和成片开发,改造项目土地范围可扩大到周边的低效用地,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地块增容以实现项目资金平衡。

也就是,将过去单一城中村改造的“小平衡”变为片区综合改造的“大平衡”,以丰补歉、以肥补瘦。以重点项目(重大发展平台、枢纽门户等)夹杂城中村,一并出具规划条件,一体推进改造。

图片

由此,就需要规划和用地方面做出政策突破和创新,此次广州提出了“整合归宗、置换收购、储改结合”。同时,还提出了“房票安置”政策机制,拓宽城中村改造资金支持渠道等策略。国家在专项债、专项借款、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也给出优惠的政策。

04

笔者认为,不管是规划和用地政策创新,比如功能留白、国有和集体土地置换,还是依法征收、净地出让,亦或是“国企做地”,这些都与过去旧模式完全不同,不仅需要制度突破,也需要魄力和作为,还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和协同,考验国企的综合能力,中短期内面临的压力较大。

因此,在工作推进计划方面,规划提出,从2023年至2027年的三个节点:

2023年启动,选定主体、选定项目;

2025年开工,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与城中村产业转移升级取得成效;

2027年,完成拆迁和回迁房建设。

可见,新一轮城中村改造,考虑21个超大特大城市,以及扩大到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,合计35个城市的改造总投资,可以达到10万亿级别的规模。加上带动的家具家电、餐饮服务、汽车、消费电子等相关投资,15万亿也是没有问题的,但释放节奏没那么快。

当前更需要考虑的是,如何在规划和用地政策创新,依法征收、净地出让,“国企做地”,各部门协调配合等方面能有实质性突破,让新的模式顺利地在新的项目上跑通。更重要的是,在地方政府、做地国企、市场机构(资金主体或民企)、拆迁对象等实现多元合作关系。

这才是需要啃的“硬骨头”!

笔者认为,既然是公共利益,就应将政府规划引领与激发村民村集体“自我改造”的动力相融合。也就是,在明确统一的规划指标、补偿标准和流程下,有意向的村集体自行组织测算和内部谈判。

积极推进条件成熟的项目,并产生片区改造后多方共赢的示范效应。让其他村看到,改造后不仅居住环境改善了,村民、村集体的物业价值也提升了、集体资产或产业能创造更可持续的现金流,从而驱动村民、村集体自主改造的意愿,从“要我改造”转到“我要改造”。

条件不成熟的,特别是补偿要求狮子大开口的,暂缓推进甚至不列入三年或五年改造计划(搁置降温),逐渐让不合理预期降温,让全社会树立规划的严肃性、补偿标准的法制化,让宅基地逐步回归福利属性的认识,让违法者得(小产权房交易、违法加建等)到惩罚。

图片

城中村改造,是存量资产盘活的重要内容。过去,土地利用碎片化突出,城中村点状分布加剧这一问题,建成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。近年来,国土空间规划划定城市边界,倒逼土地利用靠存量换增量,建成区土地空间价值亟待挖掘,成片改造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土地重估收益比较突出。

这次国家提出区域统筹和成片开发,不仅能给城中村改造带来资金,而且还能借助城中村改造的契机,将中心城区碎片化的地块整合起来、公共设施短板补上来,不仅城中村改造的资金解决了,更大范围的土地价值也释放出来了,这是解决地方政府资金来源的重要突破。

所谓“一份部署、十分落实”,蓝图容易绘就,但落地的进程比较困难,关键看魄力、担当和作为。

- 完 -


城中村改造的“广州样本”

RECOMMENDED ROOMS

-热销楼盘-

返回首页
微信公众号
联系电话
联系QQ
在线帮你找房
在线找房

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

请升级您的浏览器: Internet Explorer11 或以下浏览器: Firefox  /  Chrome  /  360极速浏览器